阅读历史 |

61. 唐太宗 李隆基这个败家子 杜甫 不……(2 / 4)

加入书签

叛军,而是龙椅上复杂多疑的天子。敌在中-央。郭子仪被天幕称为大唐名将,拯救大唐的一号功臣,风光无两,没有任何信息说他会造反。可想而知,皇上接下来会有多信任他,一百个鱼朝恩都阻挡不了他的路。郭子仪和天幕剧透的那样彻底攻破叛军,也是迟早的事情。......【杜甫在成都草堂待了好几年,过了一段安稳的日子。可是很快,他的金大-腿严武过世了,他再一次没了收入来源。古代男人要么当官,要么从商,要么去当苦力。杜甫有消渴症,这种病类似于糖尿病。这个病引发了无数疾病,比如眼病、头痛、肺病等等。他自然做不了苦力,也没门路经商。再加上,他已经五十多岁了,人生过半,他不想死在外地,俗话说落叶归根,他想回到河南老家。他于是带着家人,辗转多地,来到了夔州。在这里,他遇到了一个当官的朋友,受到了他的接济。杜甫买了一些果园,在这里耕种,这是他人生诗文创作的高峰期。】天幕出现新的画面,杜甫的演员在官员的府上看到了一个女子跳剑舞。她跳起舞来风云变色,那剑光仿佛是后羿在射日。杜甫感觉自己好像回到了五十年前,那时候,年幼的他看到了大明星公孙大娘跳舞,至今历历在目,不能忘却。这个年轻女子跳的舞跟公孙大娘多像啊。杜甫没想到在这个地方还能见到类似的舞,忍不住问道:“你这舞从哪里学的?好生眼熟。”女子说道:“我是公孙大娘的弟子。”杜甫声音艰涩:“原来如此,那你师傅呢?”女子低着头,情绪不佳:“师傅已经仙去了。”他愣了愣,怅然不已,随后挥毫如雨:“昔有佳人公孙氏,一舞剑器动四方。观者如山色沮丧,天地为之久低昂……”杜甫像是在怀念公孙大娘,又像是在怀念年轻的自己,又像是在怀念盛世大唐。【公孙大娘也是一位很传奇的人。据说,杜甫看了之后五十年念念不忘。书法家张旭看了剑舞之后顿悟,画家吴道子看完之后自己的技艺也突破了。她的舞蹈好像有什么神奇buff。她还是某款游戏公孙离的原型。据后人考证,公孙大娘应该死于安史之乱中。】——天幕下,在安史之乱还没发生的世界中。女弟子叽叽喳喳:“这杜甫真会写诗啊,一舞动四方。师傅你也留名青史了,真好啊。”公孙大娘看着看着,眼前浮现水雾。无数人想看自己的舞蹈,观众如山。她当然没有注意过席间门有一个小孩记下了自己的舞蹈。那孩子在五十年后,还念念不忘,用笔为自己传出千年的名声。女弟子望着满屏的“阿离”,满脑门问号,正想发问,结果便听见旁边传来微弱的抽泣声。“师傅,你哭什么?”公孙大娘眼眶微红:“我在那个时候都是埋进土里的人了,他还记得我的名字。”能有杜甫这样一个粉丝,是多少舞者梦寐以求的事情?——很多人以为杜甫只会写现实主义的诗歌,实则不然,他浪漫起来不要命。这篇诗文堪称华丽,程度堪比李贺的《李凭箜篌引》。无数人惊-艳不已,又心里难过。感慨世事变迁,沧海桑田。小时候意气风发的杜甫去看公孙大娘跳舞,五十年过去了,杜甫老了,公孙大娘也没了。武则天看得更为长远。武则天闭上眼睛,心神触动:“怪不得他的诗被称为诗史。从杜甫一个人,能看大唐的兴衰史。”“连公孙大娘这样的宫廷舞女都死于战乱之中,普通百姓还有什么活路呢?”年少的李隆基被她叫来身边,战战兢兢地服侍着,余光扫过旁边的藤条。他之前来的时候,武则天手边还没有这个藤条,现在却有了。这是为谁准备的,答案呼之欲出。李隆基连忙说道:“可能是公孙大娘时运不济,所以才沦落至此,天幕不是说了吗?郭子仪拯救了大唐,百姓过得惨了点,但也不会很差。”“等到唐军光复中原,一切都会回归本来的模样。”谁知紧接着,便听见天幕接下来的话,所有人的面色都变了。【在这之后,杜甫又辗转来到江南,遇见了大唐当红明星李龟年。李龟年曾经多风光,连王维都要给他写《相思》,现在却落魄不已,朝不保夕,无比怀念曾经的宫廷生活。杜甫又写下了那一首:“正是江南好风景,落花时节又逢君。”很多后人以为这首诗是浪漫的诗,经常用来示爱,其实内核是毫无疑问的悲剧。公孙大娘和李龟年一样,都在乱世挣-扎。】【有人说,杜甫很惨,其实惨的人多了,只是杜甫更值得被铭记。曾经生活优渥的宫廷乐师和舞师都落魄至此,普通百姓更不用说了。据记载,当时户部统计了全国人口,大唐盛世的时候是五千多万,经过安史之乱只剩下一千多万。总共打了八年,减少了三千万人,人口大概减少了四分之三。*安史之乱不只是他一个人的悲剧,还是无数百姓的悲剧。】——武则天瞠目结舌,一时间门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:“人口少了三,三千万?”“李隆基,这就是你说的不惨?”李隆基也哑口无言,没什么比人口更直观的数字了。一下子减少四分之三,这也太恐怖了。在此之前,安史之乱只是个冰冷的名词,现在所有人才知道背后是血淋淋的内战。武则天站起身来,拿起了藤条,如果不发泄,她担心自己会被气坏。李隆基,你该死啊!......唐太宗李世民在听唐肃宗奇葩操作的时候,努力告诫自己不要生气,气坏身来无人替。他以为自己已经把最艰难的时候熬过了。谁曾想,接下来天幕就披露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